English

吕范的世界

——记一位致力于民办教育的老劳模
2001-02-1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捷 我有话说

哈尔滨市动力区有一所荣智学校,这所私立学校以自己独到的办学特色吸引了几百个家庭,其中有不少大学教师都舍近求远把自己的儿孙送过来。他们说,我们就是冲着吕范来的。

家长们说:“孩子交给您一定能培养成人才。”

1993年,吕范退休了。

这位从28岁起就担任小学校长的老教师,早已桃李满天下。1960年,她曾出席全国第一次文教群英会,1963年,她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;1989年,她被评为特级教师、中学高级教师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……

不久,十几位年轻的家长把自己刚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送来了:“我们不管您是不是退休了,孩子交给您一定能培养成人才。”

这一年,7名吕范亲自选聘的教师和23个孩子,支撑起一片新教育的蓝天……

燕来雁去,寒来暑往。区教委领导说,这么受欢迎,办个学校吧!

吕范把自筹资金建立学校的想法对子女们说了。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母亲,从那一天开始,三个孩子主动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按月如数交给妈妈……贷款筹钱,筹措款项,总体设计直到最后招标施工等等几十个环节,几十个审批图章,近百斤重的各类文件、报表、图纸……小半年时间,才跑下来。

“荣智”的学生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校舍,吕范的老伴却因劳累过度离开了人世……

吕范说:“我不办贵族学校。”

“我不办贵族学校。”吕范这样说,荣智学校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在“工薪族”。

还是筹措资金准备办学校时,就有人张罗着和她合作,并谈到每个学生起码每年要交6000元,吕范说不能收那么多,那人说“你搞慈善事业呢?要办这个学校,一年最少也要赚上三五百万才行。”结果是不欢而散。

荣智学校真的“有教无类”了,一位自己办了所学校的特级教师把孙子送来了,市教委有人把自己的孩子从市重点校转来了,郊区有一位农民的孩子来了,一位拾垃圾的下岗工人,跑来跪着请求收下他的孩子,孩子收下了,学费全免。

丰富多彩的教育世界

荣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确有许多独到之处。

“背诵古诗词”。荣智的学生,不分高低年级,都要抽出早晨最好时间,统一背诵古诗文,全校无一例外。不到三年时间的实践,90%的学生家长100%的老师认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。

“学会用格言的形式表达思想”。四五年级的学生,上课前有五分钟妙趣横生的“成语联句”活动,按顺序每人一句有意义的成语、格言或警句,不求对仗工整,但求“出语惊人”。

“花展”,一年一度新学期开学之际,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亲手培育的盆栽花卉带到学校参展。学校按照花卉本身的优势和培育者对栽培技术理解的程度评出“校花”,优胜者获奖。

荣智学校除了有学生合唱队、舞蹈队外,还有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管弦乐队。每逢学校大型集会或盛大节日,演奏的《迎宾曲》、《罗德斯基进行曲》等格外受欢迎。

荣智学校的教学课表中,每周有两节十分特别的“形体训练课”。吕范校长强调:“这是一门正规的课程,而不是课余活动,参加期中、期末及毕业考试。”

荣智有集语音室、多媒体教室于一体的微机教室,50余部新型电脑随时接待任何年级的学生使用。

设立奖学金,这在九年制学校里是不多见的。在荣智学校,每年用于学生奖学金的资金多达十万余元。

成立家长委员会,有宗旨,有条例,定期开会,参与学校管理。

设立心理咨询室,学生们有什么想不通的,包括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就去咨询。

基础课、训练课、活动课相结合的教育体系,家长与学校交换考评表的教育网络,学生减负教师增负的思想理念,数学游戏、提前读写的试验,各学科横向联系的教学方法,情感教育的魅力。这一切,构成了吕范的世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